(一)早籼米生产的黄酒工艺特点
1.早籼米在蒸煮糊化时,具有比播米、粳米大得多的吸水量,否则将产生白心、夹生等现象,造成发酵后期的酸败。所以,生产上都用双冒(汤)双蒸法,进行早籼米的蒸煮。
2.用早籼米酿制黄酒时,其发酵品温必须控制前高后低,这不同于播米、粳米。此外,在工艺操作中,酿缸搭窝,普通采用“无浆加水”的工艺(搭窝后约30小时,浆水刚出现即加水),其目的是尽量缩短酵母的静止期,提前发醉旺盛期,迅速降低醛的浓度,同时也是提高早籼米的出酒率和防止后期酸败的有力措施。
3.采用搪化力强的混合曲霉。除。一淀粉酶较丰富的黄曲霉外,还添加AS - 3 - 4309优良曲霉,使多种酶系统协调作用,防止了酸败,提高了籼米黄酒的出酒率。(了解竹筒酒点击→竹筒酒)
4.由于早籼米的吸水量大,因此醛液浓厚,开始时的固液比达到35:1以上,发醉翻腾困难,二氧化碳不易排出,发醉温度不匀,这些都是造成酸败的因素,所以应采用一次加水、分次喂饭的操作工艺。
5.早籼米蒸煮后的米饭,普通采用淋饭法冷却。
6.早籼米酿酒时,采用“少搭多喂”,无浆加水,水冷工艺,是符合早籼米结构特点的。
(二)乌衣红曲黄酒
1.配料
见表10-24。
酿酒技术:籼米黄酒制作工艺
2.工艺流程
酿酒技术:籼米黄酒制作工艺
3.操作
(1)浸渍:将米倾入缸中,加水高出原料米6cm。浸演时间,依不同米质而异,一般浸演时间
与气温关系见表10-25所示。(了解竹筒酒点击→竹筒酒)
酿酒技术:籼米黄酒制作工艺
(2)淋洗:将浸演后的米捞入竹箩内,用清水淋洗,至流出的水清为止。
(3)蒸煮:将淋洗后的米放入抓内蒸煮,原料米透气后,筱盖5分钟,抬起米抓,浸入温水(40℃)缸中2-3分钟。如浸入时间过长,米表皮过分糊化,会引起损失。然后在抓面上,加冷水5kg,将其取出,放在木架上滴净余水,重行覆盖蒸煮,至蒸气透出约5分钟,再翻拌一次,覆盖气蒸5分钟,即可出甄。立即将饭倒在竹耸上,用耙耙散,摊冷。品温要根据不同气温而定,一般以落缸后,品温达到26℃为准。如果在早粳米及籼米浸米时改用冷浸,饭粒突然遇到冷水会收缩,所以要延长时间饭粒才能吸收多量水分。但也不能用很热的水浸渍,因为水温太高,饭粒便容易吸收水分而难以控制生产时间和出酒率。
酿酒技术:籼米黄酒制作工艺
(4)落缸:先将瓦缸用石灰水及沸水闷盖烫洗,然后用清水洗几次。在饭落缸前3-5小时,先放入曲与水,浸泡数小时,在天冷时可用热水调节至水温20℃,再将米饭倾入缸中,立即用耙翻匀,使缸内品温能上下一致。
(5)掏饭:下缸后不久,米饭吸水膨胀成饭团,为了使发酵开始时品温均匀,先在固体状态用手翻拌数次,一般要求将米饭从边上翻至缸心,缸底翻至缸面,遇到饭块立即捻碎,遇到硬粒的米、曲和未蒸透的饭时,应立即取出,以防发酵醒产酸。通常掏饭三次,即饭粒吸水后,掏饭一次;再隔4-5小时,又掏一次,第三次掏间隔10小时左右温度25-32℃。
(6)搅拌:掏饭后,用耙搅拌。搅拌的次数和时间视品温变化、曲的糖化、发酵力强弱和酒酷老嫩而决定。一般气温在15-20℃,品温上升至28-33℃,行次搅拌; 品温再继续上升,行第二次搅拌。气温在5-10℃,品温上升至15-20℃时,开始搅拌;品温继续上升,再行第二次搅拌,以后再隔5小时,行第三次搅拌,此时为发酵旺盛阶段。搅拌四、五次后,品温回降比室温略高数摄氏度,便可并缸。并缸后,发酵醒品温尚能回升34℃,用木耙再调节品温一次。取油纸扎住缸口,再垫一层草纸,加木板盖压住。